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河南省正阳县历史沿革及行政区划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7 09:28:01    

正阳县,隶属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淮汝之滨,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京港澳高速、大广高速、沪陕高速、新阳高速环顾四周。正阳史称“膏粱丰腴之地”,素有“一半米一半面,掏钱难买正阳县”的美誉,拥有花生、生猪、小麦三张全国“农业百强县名片”,先后荣获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生猪调出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核心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花生、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县、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范例、全国“一县一品”品牌立县十强县、全国种养结合整县推进示范县、全国“一县一品”品牌扶贫行动计划县、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全省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正阳这个地方,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用勤劳的双手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悠久文明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

唐虞夏殷时期,正阳属予州地。周朝,北部为沈国地,南部属江国(沈国都城在今平玉县西北射桥,江国都城在今本县涂店).

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5年),楚穆王灭江国,正阳南境归属楚国。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蔡昭侯灭沈国。正阳北部归属蔡国。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1年),楚惠王灭蔡,从此,正阳全境归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正阳又属秦国,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正阳属颖川郡(郡治在今禹县)。

西汉初,大将韩信的舍人栾说,密告韩信谋反立功,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封栾说为滇阳侯(滇音震)。侯国的都城设文殊河以北,今汝南县南八十里处。无考(按北朝北魏时代地图集测量,滇阳故城拟在今马乡东南,正阳城东北的双屯附近,有待查考)。

栾氏侯国传到栾买之,因私铸白银货币,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被逮到京城长安杀掉。从此,滇阳侯国废除,改设滇阳县,属汝南郡,这就是正阳设县之始。汝南郡领县三十七,在今正阳境内有安城(治所在今寒冻乡的固城寺)、安阳(治所在今大林乡涂店)、新阳(在今熊寨西)。

东汉明帝永乐五年(公元62年),由于人民起义,滇阳官府仓惶逃跑,县印丢失,重刻的县印,却把“滇”字刻成了“慎”。字偏旁的三滴水,误刻成竖心。从此,县名将错就错地变成了慎阳。

魏、晋仍名慎阳,到南朝刘宋时期(公元402年―—479年),改名真阳。

刘宋以后,真阳被北朝占领,县的建置几度废置,县名和领属也多次变更。北魏孝文帝太和中(公元477年——499年),真阳由县升州,县名改为郢州,又曾改名西郢州,兼置淮川郡。东魏时(公元534年—一549年),改属安阳郡(郡治在本县涂店南),后改属义阳郡(今信阳市)。后齐时期(公元560年――577年),废郡,并入保城县(故址在今宋店西北八里小亮寺)。

隋朝文帝开皇初(公元581年),撤销保城县。十六年(公元596年),恢复县的建制,改名真邱。唐朝初,真邱县属予州(今汝南)。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改名淮阳县,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再复名真阳。

宋、金、元、明时期县名仍旧,领属曾有变动。五代、宋、金时期,真阳属蔡州。元朝初,真阳县属息州(今息县),后属汝宁府。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由于元朝末年,战乱频仍,人民流亡,户口不足,废除真阳县并入汝阳县,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设真阳镇巡检司。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巡检司升县,属汝宁府,在县南铜钟镇设巡检司。

清朝顺治,康熙年间,仍名真阳县。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雍正皇帝名叫胤祯,为避讳改“真”为正,从此才开始叫正阳县,隶属汝宁府。

民国元、二年(公元1912年——1913年),正阳仍属汝宁府。民国三年八月,汝宁府改属汝阳道。民国十七(公元1928年)废道。正阳县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正阳县属河南省行政第八区专员公署(区治在今汝南城)。

1949年3月12日,正阳县解放,开始属确山专署,后归信阳专署。1965年起,正阳县属驻马店专署。2000年8月驻马店撤区设市,正阳县隶属驻马店市。

行政区划

明代,全县分设15里,下辖55个店。

清代雍正年间,15里改称15保,即:正阳保、柔远保、归化保、南和保、乐善保、常丰保、礼庄保、守信保、新兴保、柳寨保、浅塘保、汝南保、黄里保、塘上保、朱黄保。光绪三十四年(1908),创办地方自治,全县划分为5个区,下辖20个乡。

民国10年(1921),县境划分为5个区。第一区,简称中区,治所设城内。第二区,简称东区,治所设王勿桥。第三区,简称南区,治所设铜钟。第四区,简称西区,治所设增益店。第五区,简称北区,治所设寒冻。分辖154个街村。后又改街村为乡镇。

民国38年(1949)3月12日,正阳解放,正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全县划分为城关镇(县辖)和寒冻、汝南埠、铜钟、陡沟、熊寨、王牌寺六个区,下辖174个乡。1950年秋,进行土地改革,区乡体制有很大变化,规模由大变小(每乡约500户左右)。

1956年,并小乡为23个中心乡(镇),即:城关镇、山头铺、王牌寺、陈寨、油坊店、间河店、岳城、寺王店、王勿桥、西严店、新丰集、永兴铺、漫塘铺、姚楼、老店、康店、孟庄、胡冲店、王店、徐庄、袁寨、梁庙、熊寨。撤销区级机构,县直接辖乡。

1958年,中心乡(镇)合并为9个乡,即:城关乡、铜钟乡、熊寨乡、陡沟乡、汝南埠乡、王勿桥乡、闾河乡、寒冻乡、袁寨乡。同年8月,全县9个乡又改为9个人民公社,实行乡社合一。即:红旗(城郊)、上游(汝南埠)、五星(袁寨)、东风(铜钟)、先进(寒冻)、红星(王勿桥)、团结(闾河)、钢铁(陡沟)、工农(熊寨)。

1961年,变9个人民公社为9个区(镇),辖40个小公社、372个生产大队。

1962年,撤销区和小公社,并为城郊、袁寨、寒冻、汝南埠、王勿桥、闾河、铜钟、陡沟、熊寨9个公社和1个城关镇。

1966年至1976年间,社队体制变动三次:1966年增划大林、皮店、兰青、雷寨、油坊店5个公社;1975年增划西严店、永兴、岳城、新阮店、傅寨5个公社;1977年增划彭桥、梁庙2个公社。至此,全县共有22个公社(镇)。

1983年10月,体制改革完成,全县22个公社(镇)改建为22个乡(镇)。

1987年3月,正阳县城关镇改为真阳镇,城郊乡改为慎水乡。1988年6月,正阳县汝南埠乡、铜钟乡、寒冻乡、陡沟乡等撤乡建镇。

1996年5月,正阳县熊寨乡撤乡建镇。

1996年,正阳县辖6个镇、16个乡:真阳镇、寒冻镇、汝南埠镇、铜钟镇、陡沟镇、熊寨镇、慎水乡、傅寨乡、袁寨乡、新阮店乡、油坊店乡、岳城乡、王勿桥乡、雷寨乡、西严店乡、吕河乡、永兴乡、大林乡、彭桥乡、皮店乡、兰青乡、梁庙乡,县人民政府驻真阳镇。

2000年,正阳县行政区划为真阳、汝南埠、寒冻、铜钟、陡沟、熊寨6镇和慎水、傅寨、袁寨、新阮店、岳城、油坊店、雷寨、西严店、王勿桥、阊河、永兴、大林、皮店、兰青、彭桥、梁庙16个乡,下辖281个行政村和11个社区,自然村3859个。

2005年,正阳县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西严店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雷寨乡管辖;撤销梁庙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真阳镇管辖,并将慎水乡的吴湾村、皮庄村、邹楼村划入真阳镇;撤销岳城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汝南埠镇管辖,县人民政府驻真阳镇。

2016年,撤销正阳县真阳镇,调整县城区部分行政区划设立真阳、清源2个街道办事处。

2020年正阳县辖2个街道,8个镇,10个乡:真阳街道,清源街道,寒冻镇,汝南埠镇,铜钟镇,陡沟镇,熊寨镇,大林镇,永兴镇,袁寨镇,慎水乡,傅寨乡,新阮店乡,油坊店乡,雷寨乡,王勿桥乡,吕河乡,皮店乡,彭桥乡,兰青乡。

2021年1月,正阳县辖20个乡镇(街道),295个行政村(居委会),1421个村民组:真阳街道、清源街道、铜钟镇、陡沟镇、汝南埠镇、寒冻镇、熊寨镇、大林镇、袁寨镇、永兴镇、付寨乡、慎水乡、王勿桥乡、新阮店乡、油坊店乡、雷寨乡、闾河乡、皮店乡、彭桥乡、兰青乡。县人民政府驻真阳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