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是什么?是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是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点,是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主要的自然地质遗迹都囊括其中,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用15%国土面积捍卫整个中国的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从1956年中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到今天的2300多个自然保护区,虽然困难重重,但是中国自然保护区之路已然在逶迤前行。
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国
策划/本刊编辑部 撰文/蒋志刚
支持、供图/大自然保护协会
■ 家园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重点保护鸟岛、泉湾、沙岛、三块石、海心山和布哈河等各入湖口湿地的鸟类资源。摄影/葛玉修
■ 姜古迪如冰川
江源冰川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它不仅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而且发育着众多的冰川,最著名的要数姜古迪如冰川。摄影/杨欣
■ 墨脱自然保护区
位于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主要保护对象为山地森林垂直景观及珍稀动植物。它是中国跨自然带最多的自然保护区。摄影/卢广
陈应军自小就在四川卧龙沟长大,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当地本本分分的农民。可到了他这一辈,由于政府的一纸公文,生活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陈应军搞不懂,这祖辈以来就赖以生存的土地怎么就成了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更让他不明白的是,这成了自然保护区的家竟再也不能住了。这自然保护区到底是什么?
陈应军几经打听,找来了关于自然保护区的条条,才明白所谓自然保护区,就是为了保护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重要地质遗迹而设立的限制人类活动、开发和生产的地域,这是国际上的说法。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界定的中国自然保护区的性质:“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此条例并规定在自然保护区内禁止开发和商业生产,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甚至限制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科研活动。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更是维护环境安全的主力军。它对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和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自然保护区保护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特殊地理景观和自然地质遗迹。
陈应军这就找到根儿了。原来被卧龙人一直引以为傲的大熊猫正是政府将他家所在地划为自然保护区的“罪魁祸首”。被称为活化石的大熊猫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珍稀濒危物种之一。由于种种原因,现在世界上存活的野生的大熊猫只有1000只,且大部分生活在中国四川盆地周围的群山之中。而四川卧龙正是以“大熊猫之乡”闻名于世的。
可是他还是不明白为什么自然保护区核心圈边上就不能有人住了?以前没设保护区的时候,他的祖辈还不是和大熊猫相处得好好的?甚至可以说是和谐相处。而如此和谐的景象还经常出现在中国西南地区。那里的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他们把那些水啊、山啊、树啊都看作是有生命的。而这些地方,有些是密宗大师莲花生在“伏藏”中指定的特殊修行地。这些修行地往往被当地人视为每个人死后灵魂转世的入口。正因为如此,这些“圣地”由于人们的信仰而得到完好的保存。
为了保护好这些地方,当地人除了由于信仰而形成的自觉保护意识和行动以外,传统上,这些地方所在的寺院和土司联合起来在自己的辖地内的“圣境”进行行政管理。其中土司和寺院会联合出面划定封山界限“日寡”,规定封山线以上的树木不得砍伐,而封山线以下地区的树木及资源可以适度利用。有的地方还划定了什么时间可以进山,什么时间可以砍柴、拉竹子,甚至还规定了资源的使用方法,像柴火只能由人背,不允许牛马去驮;盖房用的木料只能自用,不准出售等等。从某种意义来说,这些都是最早的自然保护条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很好地保护了这些充满灵性的山水。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些关于环境保护的约定俗成的说法。例如《逸周书·大聚篇》中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的记载。然而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行大规模商业性采伐,很多山林都遭到了破坏。
■ 卧龙竹海
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享誉中外。摄影/田捷砚
时至今日,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国的山林植被是必需的。在很多专家看来,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自然保护地分为6种类型:(1)严格保护的自然保护区、荒野地;(2)为生态系统保护和娱乐而设置的国家公园;(3)为保护自然特征而设置的自然纪念地;(4)通过积极管理来保护的生境与物种管理区;(5)为自然保护和娱乐目的而设置的受保护的地理景观和海洋景观;(6)为持续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而设置的受管理的资源保护区。
■ 群鸟冲出地平线
随着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商业性采伐,很多山林都遭到砍伐,鸟儿都无家可归。摄影/王正伟
■ 抢救大熊猫。摄影/高康华
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中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此拉开序幕。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曾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停滞时期,到1965年,中国仅划定了西双版纳、长白山等19处自然保护区。到1978年,全国建成了106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265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0.1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2000年,中国自然保护区达1276个,12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2.44%。到2002年底,中国已经建立了1551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41486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7%。而且,中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目至今仍在上升。2006年,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材料,全国的自然保护区数目达2349个,总面积15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5%。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类型齐全、分布基本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在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中,一些陆地生态系统种类、野生动物和高等植物,特别是那些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绝大多数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这些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
■ 黄河源奇观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摄影/李全举
■ 天池瑞雪
新疆天池自然景观保护区位于天山东段海拔5445米的最高峰─博格达峰下,“天池”一名来自清代,取“天镜,神池”之意,极言此地风光之美。摄影/李学亮
中国疆域辽阔,地势起伏、气候复杂。从北到南,中国跨越了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北热带;中国植被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从东到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在中国北方,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向西依次更替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化草原、草原化荒漠、典型荒漠和极旱荒漠;而在中国南方,东部亚热带湿润区常绿阔叶林与西部硬叶常绿阔叶林发生了物种替代。多样的气候条件不仅孕育了多样的植被,也孕育了丰富的物种多样性。中国的地理景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决定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多样性。中国自然保护区分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型、野生动植物类型和自然地质遗迹类型。目前,中国最美的自然景观、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点、最具特色的生态系统以及主要的自然地质遗迹都在自然保护区内。
在已建成的471处自然保护区中,包含着各种不同的类型,按保护区保护对象及保护目的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
保护完整的综合自然生态系统
长白山是一座死火山,火山口的天池神奇壮观。长白山是松花江、图门江、鸭绿江三江的发源地,具有典型的动植物资源,是世界上少有的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这里有1800多种高等植物、50多种兽类、280多种鸟类、50种鱼类以及1000多种昆虫。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0年,它以长白山天池为中心,面积196465公顷,是我国建立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1980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长白山保护区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除此之外,还有陕西省的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福建省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云南省的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及世界上最高的自然保护区——珠峰自然保护区。
珠峰自然保护区位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西藏自治区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珠峰保护区有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独特的生物地理区域。区内生态系统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高等植物2348种,哺乳动物53种,鸟类206种,两栖动物8种,鱼类10种。珠峰保护区还具有丰富的水能、光能和风能资源,独特的地理风貌、绚丽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历史遗迹构成了重要的旅游资源。珠峰保护区是研究高原生态地理、地质板块运动和高原隆起及环境科学、社会人文科学的基地。珠峰保护区保护了珠峰的原貌,积极引导当地群众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长白山天池云涌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建于1960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可数几个自然保护区之一,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摄影/郎琦
■ 公格尔九别峰
西昆山脉的第二高峰。由于山上常年积雪,被当地牧民称为“公别尔九别”,语意为“白色的帽子”。摄影/李学亮
保护珍贵动物资源
这类保护区包括了以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东北虎为主的黑龙江省七星河自然保护区;以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为主的四川省卧龙和王朗等自然保护区,以及保护稀有动物梅花鹿的四川省铁布自然保护区等。
1963年中国建立了第一批共5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大熊猫。迄今,川、甘、陕三省已建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30多个,面积约10550平方公里,占大熊猫实际分布区面积的80%以上。秦岭的大熊猫作为一个独立的种群,数量较少,由于人类活动和道路的建设,秦岭的大熊猫被分隔成几个小种群。虽然秦岭被誉为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但是如果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继续退化和破碎化,秦岭大熊猫的命运将岌岌可危。从1965年秦岭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以来,秦岭地区相继建立了佛坪、周至、牛背梁、长青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连成一片,形成了秦岭自然保护区群,面积达4148平方公里。2002年在秦岭又建立了12个新的大熊猫保护区, 面积876平方公里。世界自然生物基金会于2001年底在秦岭与野生动物保护部门合作,将天然林保护工程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相结合,尝试在秦岭自然保护区之间为大熊猫建立通道,以期解决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问题。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的保护区设在可可西里。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唐古拉山和昆仑山之间,地势高峻,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是长江源区之一。可可西里自然条件恶劣,然而却是野生动物的天堂。当地生活着藏羚羊、野牦牛、野驴、白唇鹿、藏原羚等高原上特有的野生动物。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是最后一块保留着原始状态的自然之地。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是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严禁贸易。20世纪,可可西里地区的藏羚羊曾被猎杀。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藏羚羊种群下降的趋势得以遏制。
■ 可可西里野驴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拯救濒危、珍稀动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摄影/田捷砚
■ 猞猁。摄影/裴竟德
■ 珠峰岩羊。摄影/吕宇理
■ 奔跑中的藏羚羊。摄影/ 季叶海
■ 梅花鹿。摄影/耿栋
■ 可可西里野驴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拯救濒危、珍稀动物作出了不小的贡献。摄影/田捷砚
保护湿地和湖泊珍禽
扎龙是珍贵水禽自然保护区,位于乌裕尔河下游,距齐齐哈尔市30公里。扎龙自然保护区风光优美,沼泽成片,河道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每当暮春仲夏,芦苇青青,野花飘香,清澈的水面上飘浮着水浮莲,每年春季和秋季,数百种野生鸟类云集于此,遮天蔽地,蔚为壮观。其中有大天鹅、小天鹅、大白鹭、草鹭、鸳鸯,还有丹顶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白鹤和灰鹤。每当春暖花开的三月,鹤成群从南方来到这里筑巢安家,产卵孵雏,直到严冬将至,鹤又成群结队举家南迁。扎龙被誉为“鹤的故乡”。
除了扎龙,吉林省的向海、江苏省的盐城、江西省的鄱阳湖、贵州省的草海、青海省的鸟岛等自然保护区,均以保护珍稀水禽丹顶鹤、天鹅、黑颈鹤等为主。
■ 抚育幼鹤的丹顶鹤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松嫩平原,区内湖泊星罗棋布,河道纵横,水质清纯、苇草肥每,沼泽湿地生态保持良好,被誉为鸟和水禽的“天然乐园”。摄影/王克举
■ 丹顶鹤起飞
丹顶鹤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摄影/王克举
■ 雪中鸣叫的棕背黑头鸫。摄影/董磊
■ 绿尾虹雉。摄影/邓建新
■ 猎隼起飞。摄影/董磊
保护珍稀孑遗植物及特有植被类型
广西的花坪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具有珍贵化石植物银杉为主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黑龙江省的丰林及凉水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贵重的红松母树林;甘肃的昌岭山、寿禄山等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青海云杉;福建省的万木林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北回归带上绿洲—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鼎湖山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郊,森林覆盖率达78.7%。植被为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中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南粤生物资源的宝库。鼎湖山这片古老的森林被中外学者誉为“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秉志、钱崇澍、杨惟义、秦仁昌、陈焕镛等5位著名科学家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认为我国天然森林已经不多,应在各省(区)划定若干自然保护区。该提案获得通过。1956年6月23日,鼎湖山成为中国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对于探索热带植被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 华南树蟾
树蟾被称为“林中仙子”,它的趾端膨大成吸盘状,可以轻巧地在植物枝叶间攀爬、跳跃。广东凤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粤东地区最高峰——凤凰鸟髻南麓。保护区拥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0多种,动植物种属和门类齐全,是潮汕地区不可多得的生物基因库。摄影/程斌
■ 竹荪
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营养丰富,被称为“雪裙仙子”。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青川县境内,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及森林生态系统。摄影/王开晋
■ 水母雪兔子。摄影/方震东
■ 黄花绿绒蒿。摄影/董磊
■ 硬叶兜兰。摄影/雷超铭
■ 黑颈鹤巢边的水草。摄影/董磊
保护自然景观和国家公园
四川省的九寨沟、缙云山自然保护区;黑龙江省的镜泊湖自然保护区;江西省的庐山自然保护区及台湾省的垦丁国家公园等构成了保护自然景观的标志性节点。
艾丁湖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地势最低的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是一个内陆咸水湖,湖面在海平面以下154米,是仅次于约旦死海(-391米)的世界第二低地。它的形状酷似月亮,故又名月亮湖。艾丁湖蕴藏着丰富的盐和芒硝。艾丁湖的湖水主要来自西部喀拉乌成山现代冰川水汇流形成的阿拉沟河和博格达山南坡现代冰川汇成的白杨河、大河沿河、塔尔朗河等河流以及盆地周围涌出的雪水潜流。艾丁湖周边的植被为碱蓬与禾草组成的盐化草甸和荒漠草原。
充满生机的沙海——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的第三大沙漠,它地处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面积4.7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地貌独特,风光绚丽,景象奇伟。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丽,以其高、陡、险、峻著称于世。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号称巴丹吉林沙漠“四绝”。沙海中沙峰、沙壑、沙峭、沙壁、沙窝、沙刃随处可见。在沙漠腹地,高峰林立,峰峦叠嶂,沙脊如削。沙丘链和金字塔状沙丘,高大壮观。巴丹吉林沙漠有许多内陆小湖,湖泊四周芦苇丛生,湖水碧波荡漾,水鸟嬉戏,湖光沙色,有“漠中江南”之奇景。巴丹吉林沙漠以其特有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和专家学者。巴丹吉林已经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外还有,以保护特有的地质剖面火山遗迹及特殊的地貌景观为主的自然保护区,像黑龙江的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以保护近期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遗迹和自然景观为主;台湾省的太鲁阁保护区,保护珍贵的大理石峡谷;山东省的山旺化石自然保护区,保护重要的化石产地;四川省的黄龙寺保护特异风光的石灰华,以及天津的蓟县地质剖面自然保护区等。以保护沿海自然资源及自然环境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这包括台湾省的淡水河口保护区、关渡自然公园,广东省的内伶仃岛——福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山口,福建省的龙海以及海南省的东寨港和清澜港等保护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 林芝的春天
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脉,在东部与横断山脉对接,形成群山环绕之势,林芝即静卧于三山怀抱之中。林芝气候湿润,景色宜人。素有“西藏江南”之称。摄影/袁学军
■ 阿尔金狼牙山
阿尔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位于新疆东南部,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野生动物天堂之一,有着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藏羚羊就在此居住。由于该地域严酷的自然条件和高山深壑阻隔使这里人迹罕至,成为地球上少有的空白区之一。摄影/李学亮
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仍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问题:中国自然保护区的经费尚得不到保障;多数自然保护区依靠地方财政支持;许多自然保护区有基本建设经费,而没有日常运转经费;以及保护区与人之间的矛盾。
在中国,无人居住的自然保护区几乎是不存在的。像陈应军这样家在保护区核心地带边缘的农民大有人在。每次政府要把他们迁走的时候,他们都非常抵触。从几辈以前他们就靠山、养山、吃山,山林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不知道迁走以后还能吃什么。与此情况相近的还有安徽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清凉峰附近的地里所产的玉米更是远近闻名。但是自从划为保护区后,受保护的野猪横行,不仅践踏了玉米地,更糟蹋了很多经济作物。农民是既不能抓,更不能打,苦不堪言。
当生态环境保护遭遇到了人类生存问题的时候,任谁都不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
然而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却告诉我们,其实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的生存利益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在他们看来,将生态环境保护有机地纳入当地居民利益与经济决策,或许就可以使所谓的两难境遇找到相互融合的基点。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的首席代表牛红卫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实践者以及成功者。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性的国际组织,该组织致力于通过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及水,使代表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植物、动物和自然生态系统得以延续。牛红卫是一个有着海外留学经历的纳西族女人,她的环保奋斗目标是既要保护滇西北美丽的自然环境,也要有效地发展当地经济,使当地居民过上富足的日子。她认为“森林里的居民知道树木是应该保护的,坡地上的农民知道少施农药会保护土壤肥力,可他们就是会为了度过眼前的难关而放弃长远利益。我们想做和能做的,就是让人们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2000年5月起,牛红卫尝试着在云南丽江县拉市海流域进行一场关于“鱼与熊掌”兼得的试验。
■ 纳帕海的黑颈鹤
黑颈鹤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类。由于生活条件严酷,幼体死亡率很高,野生的种群数量极为稀少。每年9~10月,许多黑颈鹤会飞到香格里拉的纳帕海自然保护区越冬。摄影/彭建生
拉市海流域属于省级高原湿地生态保护区。拉市海上游保留着最原始的森林,林中有品种丰富的药材和各种野生动物。那里还是丽江古城的主要水源地。然而,拉市海流域的居民并没有过上多么富足的日子。纯朴而贫穷的当地居民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们保护着水源和森林,却依然如此贫穷?面对这种情况,牛红卫在拉市海流域的保护与发展试验中采取的方式之一是“参与性村社评估”,就是主要由村民参与,在政府、专家的帮助下共同对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做出决策,决策之一就是改造当地人生活所必需的火塘。
改进后的火塘不仅可以节约50%的薪材,更受到当地居民的喜欢。接下来,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人为当地居民贷款搭建“四合一”的塑料大棚——里面有厕所、猪圈、沼气池和菜地。人畜的粪便能制沼气、作肥料;大棚的保温功能利于蔬菜生长;当地居民不仅有新鲜的菜吃还能进行买卖;上山砍柴对当地居民而言就成了一件多余的事情了。这样就达到了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而且改善了当地居民生存需要的双赢目的。
居民世代生活在保护区内,不仅是保护和发展本地区环保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也应该是本地区各种经济利益的获得者。大自然保护协会所做的就是把当地居民组织起来,让当地居民自己做决定,同时提供当地居民所需要的各种帮助。
在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云南办事处向亚太地区委员会所作的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是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所以我们每一个试点项目都是将保护资源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计划不能完全有利于人民生活的进步,那么任何保护自然和文化的措施都将不会取得成功。”
也许是受到这个启发,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也实施了相应的做法。他们与卧龙镇上的百姓都签订了购竹合同。在未来的几年里,农民们将退耕还竹,而他们所收获的竹子将由政府全部收购。比起原来仅够生活的耕种,农民退耕还竹后的收入将会翻上几倍。当地的农民都很是高兴。
自然保护区多位于不发达地区,而保护区中的核心区则由于交通、产业结构的原因,往往是经济最落后的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后,以前的做法一般是将核心区的人口外迁,移民开支很大。由于许多自然保护区目前尚未开展基础建设,所以尚未移民。现在,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此外,有些深山区,沿海湿地和湖泊的人烟虽然稀少,但是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周边社区群众的主要生活来源或生活来源之一。如何在保护自然的前提下,让生活在自然保护区的土著居民提高生活水平、脱贫致富,才是中国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难题。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将登上一个新的台阶,工作的重心将从单纯重视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转移到重视自然保护区的质量,从重视自然保护区的面积转移到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功能,从重视自然保护区的纯粹保护转移到重视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将成为中国秀美山河大地上颗颗闪烁发光的明珠。
■ 中国境内的班公湖
班公湖,藏语称错木昂拉仁波,意思是“明媚而狭长的湖泊”。该湖一半在中国的阿里境内,另一半则流向印度。最奇特之处在于,它在我国境内的湖泊为淡水湖,出境则渐转为咸水湖。班公湖景色秀美,湖水由于光照、深浅、亮度等因素,呈现出墨绿、淡绿和深蓝等不同的颜色。摄影/袁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