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说明文标题的作用是什么(抓准三个角度,中考阅读中“分析标题的作用”类考题)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6 09:50:47    


抓准三个角度,中考阅读中“分析标题的作用”类考题,妥妥满分

中考阅读中,分析文章标题的作用,是常见类型,可以说是每卷必有,或在记叙文阅读中考查,或在说明文阅读中考查,或在议论文阅读中考查。

对于备考学生来说,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考生往往无从下手,往往会丢分。此文,老师教你一个小妙招,抓住三个角度,“标题作用”类考题,秒杀满分。

分析说明文、议论文标题的作用,方法相同,需要从三个角度入手,即内容、手法、效果;分析记叙文标题的作用,需要从四个角度入手,比说明文、议论文的分析多一个角度,即内容、结构、手法、效果。

以下分文章体裁讲解:

(一) 记叙文标题的作用,从内容、结构、手法、效果四个角度入手分析。

内容角度考虑:

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交代主要事件 ③交代文章主要人物 ④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⑤点明(揭示)(暗示)文章中心

结构角度考虑:题目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

手法角度考虑: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设问的修辞方法、双关的修辞方法、并列短语作标、矛盾式标题、特殊的修饰语、引用文章中主要人物的一句话、借用网络用语、借用诗句歌词、借用名言警句等等。

效果角度考虑:分析效果,要根据不同的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②设问的修辞方法,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③双关的修辞方法,一语双关,字面意思指 ,深层含义是 ,意蕴深刻、耐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④并列短语作标题,中间用间隔号隔开,舒缓了语气,奠定了文章舒缓、深沉的基调,几字一顿,富有节奏,令人耳目一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如:《那山·那狗·那人》); ⑤矛盾式标题,造成悬念,新颖别致,揭示中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痛并快乐着》); ⑦特殊的修饰语,造成悬念,新颖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挡道的外卖员》。8直接引用文章中人物的一句话,突出人物的某种精神品质、性格特点,突出中心。

几个例子:

(1)《以心换心》:题目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同时一语双关,表面指继母把妹妹的心脏移植给我,深层含义是,继母和妹妹用她们宽容善良的心改变了我的嫉妒和自私,唤醒了我的爱心和真心。意味深刻、暗示中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传家宝》:题目交代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一语双关,表面指王维的那幅古画是传家宝,深层含义是,这家人艰苦奋斗、不怕吃苦、努力支撑的精神世代相传,是传家宝。暗示中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一碗牛肉面》:题目交代文章主要内容,“一碗牛肉面”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脉络清晰,同时,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对父亲的孝顺,都浓缩在一碗牛肉面里,以它为题,突出中心,耐人寻味。

(4)《逃跑的火焰》:题目交代文章内容,暗示中心,呼吁人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谁是最可爱的人》题目交代文章内容,暗示中心,用设问句式,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夕阳下的风景》题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具有诗情画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挡道的外卖员》:题目交代文章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用“挡道”一词修饰“外卖员”,新颖别致,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文阅读训练:

逃跑的火焰 周涛
(1)进入冬季以后,则克台就成了最单调的世界。大地上失去了连绵的、起伏无尽的绿草鲜花,从脚下一直望到天尽头,再没有一点变化,只剩下茫茫雪野。这个位于伊犁河谷深处的大草原,它的冬天是那样单调,那样沉静。
(2)那天早晨我备好了马,去场部送一些文件。我给青马最后上紧了肚带,跨上马,把皮帽子放下来,拉过军大衣下摆盖住膝部,就放马朝雪原走去。在这种晴朗的天气里纵马雪原,有一种特殊的滋味。人在马背上,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了。
(3)我策马驰上一处高地,马在雪地上喘息着,似乎不太乐意。过了一会儿,它自己渐渐地减慢了速度。这时,忽然从远处传来杂乱的犬吠声,我在马鞍上转过身,惊奇地看到了一幕原野冬猎的景象。
(4)在白皑皑的深雪里,一群狂怒的牧犬正在追逐三只亡命的狐狸,牧犬的后面,是一伙骑马的猎人。雪太深了,狐狸跃动得非常艰难,它们每次跃起,身后都扬起一阵雪雾,然后落下去,身体又陷进雪里,有时只露出尖尖的红脑袋……它们身后的牧犬虽然也一样在深雪里,但那些狗高大凶猛得多,在雪里冲撞过来,杀气腾腾势如疾风。
(5)三只狐狸拼命地夺路而逃,还不时地回头顾看。它们在这片茫茫的雪原上显得太弱小、太危险了,雪原那么白那么空旷,狐狸却醒目得如同一簇簇跳跃的火焰,火红耀目,无遮无碍。十几条猛犬看来是可以追上的,所以骑马围猎的人并不开枪射击。
(6)一只最红的狐狸掉头向我这边跑来,我心下一喜,纵马朝它奔去。要是我抡它一马鞭,肯定得打昏过去。正这样想着,我的马忽然站住不动了,它耸起两耳,看着前方。我正感到莫名其妙,那只狐狸从坡下突然跳上来,恰恰落在我的马前。可以看出,那狐狸刹那间惊呆了,它可能万万没有想到这里埋伏着一支人马。惊恐之下,它也许料定自己必死无疑,竟伏在马前惊惶地望着我。
(7)我第一次在野外与一只狐狸这么近距离地对视。……
(8)它这样绝望,这个生灵,这团火焰。“让我活下去吧--”我感到它在这样对我恳告。
(9)我提着马鞭的右臂垂落了,不由自主地拨转了马头,让开一条路。
(10)它很有礼貌地看我让开,然后才低下头,迅速从我的旁边奔跑过去。
(11)我伫马立在高地上,目送这只红狐继续奔逃。在一片闪烁着阳光的雪野上,它跃动着,窜跳着,一起一伏,特别清晰。它那条蓬松漂亮的大尾巴飘动招摇,宛似一股被风曳动的火红烈焰,燃烧、跃动在洁白的雪上。
(12)“快跑吧!快点,再快点!”我望着这只狐狸,突然满心都生出怜爱和担忧,仿佛它已经不是一只野兽,而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
(13)这时,暴怒狂吠的牧犬追过去了,它们拥挤着,表情极其愤怒,情绪处在高度亢奋之中,它们争先恐后,有时不惜将同伙撞倒,好像对狐狸怀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14)它们会撕碎那只可怜的红狐狸的!它们追过去的时候,远处,那团逃跑的火焰还在一窜一窜地跳动着。
(15)我呆呆地坐在马鞍上,满心里只装着两个字:快点,快点!……
(16)许多年以后,我在拉卜楞寺外的小街上买了一张完整的、火红的狐狸皮。我不很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花几百元钱买这张狐皮,但是我买了。
(17)这张狐皮和我在则克台冬天遇到的那团逃跑的红火焰,颜色非常相近。我不知道那只狐狸最后的命运,但我相信它是死了。
(18)一团火焰不管跑到哪里,都会有人要把它熄灭。它最后的结局,也是变成这样一张完整的皮。
(19)被悬挂起来,成为装饰。

(二)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从内容、手法、效果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内容角度考虑: 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点明说明对象 ③引出说明对象 ④揭示说明对象的特点 ⑤交代说明对象的科考价值(地位、意义)

手法角度考虑: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设问的修辞方法、借用成语、 借用网络用语、借用诗句歌词、借用名言警句、借用俗语谚语等等。

效果角度考虑:生动形象、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新颖别致、具有文学色彩、通俗易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几个例子:

(1)《“势利”的大脑》: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大脑;用拟人手法,揭示说明对象的特点 ——势利;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神舟十三号这样回家》: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神舟十三号返回地面分情况;用比喻手法,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从“七月流火”说起》: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暗示说明对象——“火”字的含义;借用成语,新颖别致,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默契的植物“朋友圈”》: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植物传递信息的方式;用比喻、拟人手法,揭示说明对象的特点 ——默契; 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食品标签,你能读懂多少》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食品标签;用设问句式,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6)《古人如何用冰块解暑》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古人用冰块解暑的方法;用设问句式,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7)《铁足铜鼎揭开中山国神秘面纱》:标题交代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说明对象——铁足铜鼎;用比喻手法,揭示了铁足铜鼎的科考价值,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三)议论文标题的作用,从内容、手法、效果三个角度入手分析。

内容角度考虑: 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揭示文章中心论点 ③揭示文章论题

手法角度考虑: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设问的修辞方法、借用成语、 借用网络用语、借用诗句歌词、借用名言警句、借用俗语谚语等等。

效果角度考虑:生动形象、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新颖别致、具有文学色彩、通俗易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几个例子:

(1)《理想的阶梯》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揭示文章论题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④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拦路虎》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揭示文章论题 ②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③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要和谐必有诚》: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揭示文章中心论点 。

(4)《兴趣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揭示文章中心论点 ③运用比喻修辞方法 ④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5)《怀疑与学问》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揭示论题

(6)《怎样的“水土”才养人》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揭示论题 ③运用设问修辞方法 ④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7)《“水下洛神”为什么美得冒泡》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揭示论题 ② 借用网络用语,新颖别致 ③运用设问修辞方法, 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8)《像串门一样读书》①交代文章主要内容, ② 揭示论题 ③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④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例文阅读训练:

像串门儿一样读书

①我十分钦佩杨绛先生关于读书的观点: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请高明,和他对质。

②把读书看成了拜师访友,是那种没有任何功利的读书,优雅而闲适。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像杨绛那样去看待读书,把读书当做是去拜访高人名流,那读书就纯粹是一件风雅乐事了。

③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读书却没有这份风雅的。读书是为了寻找黄金屋、千钟粟和颜如玉的,因而就要头悬梁、锥刺股。这里,读书是为了入仕博名的,读书的快乐当然就荡然无存了,反而让人生出几分胆怯和畏惧。今天我们中的许多人,多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读书不过是一种装潢而已。

④林语堂认为读书的主旨在于摆脱俗气。黄山谷说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说的有些过头了。淳朴的乡村农夫目不识丁,并未见其面目可憎,但是说读书摆脱俗气,使人优雅,倒是确切的。

⑤读书的目的有很多,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读书会使人生充实,读书会让我们了解我们不知道的过去的世界,也能够让我们了解我们无法到达的遥远的地方。譬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中很多的故事,熟悉几千年前的著名人物,我们还知道冰封的南极和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这些毫无疑问都因为我们读书的缘故。因此说,读书会丰富我们的学识,读书会使我们的认识深刻,读书还会使我们的视野开阔。

⑥读书是有功用的,这毫无疑问。当然,如果能够达到像杨绛先生那样犹如串门访友的达观,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