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区,位于北京市西南部,是原北京市的四个中心城区之一。截至2008年末,常住人口为56万人,其中外来人口为11.5万人;2009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310.9亿元。
历史上长期属宛平县。1952年区划调整,将九区前门外大街至永定门内大街之西部并入,因本辖区处宣武门外,定名为宣武区(1439年(正统四年)重修城楼、瓮城,并把元顺承门改称宣武门,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有“武烈宣扬”之义,满清入主后仍沿用。“宣武”之名,与南之左的“崇文”相对,即“左文右武”),此为宣武建区之始。
2010年7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并入西城区,自此存在了58年的宣武区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为铭记宣武区,笔者寻其1996年前后下辖的8个街道办事处地名来源以飨读者:
以地处广安门外得名。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拓建外城,设西门名广宁门。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宣宗爱新觉罗·昱宁之讳改称广安门,寓广为安宁之意,以门为界,门外称广安门外大街,沿用至今。
广安门外地区现存古迹三处:其一为广安门北滨河路西侧的天宁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77年)时,初名光林寺,后屡修屡易其名,至明宣德十年(1435年)重修后,改称天宁寺,沿用至今。寺内砖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造型优美,塔身雕像尤为生动。据传,此塔始建于隋仁寿二年(602年),现存塔为辽代所建。其二为现青年湖游泳场,为辽金太液池遗址。现已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三为广安门外大街之南的大悲观音寺(俗称南观音寺),又名海会禅林,金代所建,明成化年间重建。清康、乾二帝均对该寺有过封敕。
以地处广安门内得名。辖域南缘的广安门内大街,是北京古老的街道之一。自唐藩镇幽州城起,该街就是幽州城北部的东西向通行大道。辽南京城时它是中部东西向的大街——檀州街。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拓建外城,设西门名广宁门。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避宣宗爱新觉罗·昱宁之讳改称广安门,寓广为安宁之意,以门为界,门内称广安门内大街,沿用至今。
广安门内街道办事处境域内有自辽至清的寺庙39座,如都土地庙(辽时叫老君堂)、玉虚观、报国寺、长椿寺、广慧寺、三圣禅林、山右三忠祠等。庙会也多,如善果寺六月初六日的晾经会,报国寺庙会、长椿寺的水斋禅会,土地庙每月逢三庙会等。
境域内还有39所会馆,很多名人进京考试或作官常居会馆内,如爱国诗人龚自珍就曾住在上斜街的番禺会馆内。名胜古迹有达智桥的杨椒山祠(松筠庵),是为纪念因弹劾严嵩被害的明朝文人杨继盛(椒山)而建立的。下斜街畿辅先祠是清末洋务运动创始人之一的张之洞的别墅。
以驻地椿树胡同得名。在东椿树胡同路东,原有一井,井边有大椿树一株,直径约1米,故名椿树胡同。
明代时,椿树地区一带属外城,其南部是屯兵、练兵和买卖粮草之地,还曾是明、清一些有名的官宦的住地,并各以其私人花园的亭台楼阁著称于世。如明末清初大收藏家孙承泽寓居在今椿树办事处的东部,其故居曰孙公园,建筑以玲珑精巧闻名于世,有藏书楼曰万卷楼,并有大戏台。后又分为前孙公园与后孙公园,并逐渐演化为街巷名称。孙承泽的故居在清代中叶被李鸿章等建为安徽会馆,是戊戌变法时维新人士的一处活动场所。美术教育家徐悲鸿也曾于此开设美术学校。1984年5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初这一带已经成为文人聚居的场所。清初三大诗人之一的吴梅村曾居于魏染胡同。清代著名学者朱彝尊曾居于海柏胡同16号,并在此编写了《日下旧闻》。清末民初,不少文艺界人士在这里居住。中国最早的京剧科班喜(富)连成班最早成立于西草厂,后来又在虎坊桥西面租房居住,很多京剧表演艺术家为了便于切磋技艺,相继居住在这里的西草厂、海柏胡同、山西街等地,有肖长华、余叔岩、尚小云、苟慧生、金少山、徐兰源、姜妙香、袁世海、叶盛兰、李少春等,使榕树地区成为“梨园之家”。
民国时期椿树地区还居住过两位我国早期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邵飘萍住在魏染胡同30号,他在这里创立了京报馆。林白水住在棉花头条1号,他在这里创立了社会日报社,他俩都在1926年先后牺牲在反动军阀屠刀下。我国著名的老报人顾执中曾住在棉花下头条1号。
以境内驰名中外的大栅栏街得名。明已成巷,称四条胡同。清乾隆年间改称大栅栏,因其街两端曾安装栅栏门而得名,北京方言俗称大栅栏儿。
闻名中外的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琉璃厂等均在此地。
很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曾居住于本地区,如谭富英曾住在外底胡同,梅兰芳曾住铁树斜街,裘盛戎曾住前门西河沿街,毛世来、王瑶辉曾住大马神庙(今培英胡同)。
现珠市口西大街晋阳饭庄,为清代著名文人纪的(晓岗)的阅微草堂旧址,1930年前后北洋时期国会议员刘少白曾居此,当时是我地下党的联络站。杨梅竹斜街内的东升漫堂(今杨梅竹斜街旅馆)、六必居醤园,1949年前曾是我党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
牛街,曾名柳河村,金时将西湖水(今莲花池)引入城中,自西向东,入城后南流入柳湖,牛街之西的吴家桥就是该河流经之地,因名柳河村。牛街也称为“冈山”,是指这一带地势高耸,以地势得名,牛街礼拜寺建在牛街中部路东,万余回族群众聚集周围,明朝称牛街为礼拜寺街。清乾隆称牛街,由于这一地区的人们喜种枣树和石榴树,便逐渐把东西走向的一条街称为“枣树林”,把南北走向的街叫“榴街”。又因回民多经营牛羊肉业,“榴”与“牛”谐音,所以便用“牛街”称呼此街。
牛街以东,深宅大院较多,曾是文人荟萃之处,多名园、名人故居、名寺。如位于教子胡同的寄园,系清代赵恒夫所建,据记载,园内“浚池累石,分布亭馆,种花木,海内名士入都,恒流连不忍去”(见《曝书亭集》)。赵恒夫之后,著名诗人沈德潜亦曾居此,此后《日下旧闻》总慕宋竹垞、学者工昶等都曾居寄园。
稍东的南半戴胡同曾建有怡园,为清康熙大学士王熙别墅,宏敞富丽,园内叠石密池,布高台,筑楼阁,栽花植木,有二十余景,今南横西街的粤东新馆(现南横街小学址)系当年怡园旧址的一部分。
教子胡同东侧门楼巷,爱国诗人龚自珍曾住过。今菜市口胡同曾称丞相胡同,乃绳匠胡同之讹音,也因该胡同确曾住过几位丞相以谐音而更名。如明代的许维祯、清代的陈元龙等。《京师坊巷志稿》载:“当时绳匠胡同宅子售价辄倍于他处。”
名寺中最古的属始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始建成的悯忠寺,即今法源寺,1956年设中国佛学院于此,1963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在此召开。这座千年古寺现已建成中国佛教文物图书馆,成为佛教艺术和文物展览中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4)的圣安寺,寺内曾有明代画家商喜所画的壁画(已毁)。寺内瑞像亭今已迁至陶然亭公园东门内山上,寺内建筑大部已毁,仅存山门。坐落于牛街的礼拜寺的创建年代有两种说法,一是宋太宗至道二年(996年),一是元朝。该寺闻名国内外,殿内宏伟瑰丽,常有外国元首、外国穆斯林来此参观访问、礼拜。寺内现仍保存两座元代筛海古墓。现已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牛街地区东部曾有30多座会馆,其中著名的有位于烂缦胡同的湖南会馆。1919年毛泽东在馆内主持有数千人参加的大会,声讨湖南督军张敬尧,现也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早年曾住在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在这里写下了不朽名著《狂人日记》等。清末维新派领袖谭嗣同曾住在南半截胡同的浏阳会馆内,并在此被捕,旋遇难。位于南横西街的粤东新馆,1912年孙中山来京,曾应邀在此出席欢迎会。
元朝时由礼部管辖设官署于白纸坊,负责生产皇帝诏命纸扎,故名。元至元九年(1272年)年始设白纸坊。当时白纸坊的范围相当大,造纸小作坊星罗棋布;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掠夺,民族工业奄奄一息,造纸小作坊纷纷倒闭,至1949年前,只剩下崇效寺一带尚有几家小作坊。
该地区有崇效寺、万寿西宫、三教寺等名胜古迹。万寿西宫始建于公元1615年,内供诸葛亮、文天祥的塑像。该宫于十八世纪中叶已不存在,而西侧的护国关帝庙至今仍闻名于世。1949年后,其旧址成为万寿西宫幼儿园。崇效寺建于唐代贞观元年(627年),是一个闻名中外的古寺。
新发展的旅游景点大观园,位于白纸坊地区西南隅的南菜园,是依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而设计建造的中国古典式园林,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而建的实景之一,1986年被评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命名“红楼大观”。1988年荣获“首都80年代十大建筑”之一的称号。
以境内著名的陶然亭得名。
现存的文物中最古老的是陶然亭公园里的慈悲庵,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所创建于元代的古庙,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慈悲庵总面积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观音殿、文昌阁、陶然亭等。庙中的辽金经幢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测量金中都城址的重要座标。庙内西侧的三间敞轩,就是陶然亭,它是清康黑三十四年(1695年)由工部郎中江藻主持修建的,他以唐代诗人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诗句,取名为“陶然亭”,又名江亭。
当年这一带坡垅参差,塘泽错落,景色宜人,成为众多名人、学者聚会游览之地,著名历史人物林则徐、龚自珍曾在此留下墨迹。康有为、谭副同等亦常来此游览,章太炎、秋瑾、蔡、鲁迅等亦曾到此,郭沫若、齐白石曾为陶然亭题匾。地区由此而得名。
十一世纪末,元朝建大都于北京。城南一带河道纵横,为了便利南北通行,在这里筑了一座石桥。明代嘉靖年间为防止北方边患,修筑外罗城。填平了河渠。但此处地势仍是低洼,每年夏天雨季,南城一带雨水都积聚在这里,因此,仍保留了石桥以利交通。明清两代把桥修得更加雄伟,皇帝往天坛祭天的时候,出了正阳门,必须经过这座桥。因为天子从这里走过,所以称做“天桥”。俗传正阳门是龙头,天桥是龙鼻,东西两道长沟像龙须,故称作“龙须沟”。民国以后,填平西边的沟,“龙须沟”就成了东边沟的专称了。
该区内还有先农坛、太岁殿、神厨、神仓、观耕台、观桑台和庆成宫等古代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