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现在是“昆明市官渡区”和“官渡区官渡街道”两级行政部门共用的名字。
《昆明市志》第一分册(2003年10月)第一版:第二卷 建置沿革:第二章地名:“1959年,区政府从官渡迁关上后,经20多年的建设,已成为繁华集镇。”
官渡镇:“官渡是昆明历史文化古镇,古为滇池东岸渡口,因多为官船往来停泊而得名。唐宋时已是较大集镇,元初曾是官渡县治。”
《官渡区志》1999年9月第一版:第二章建置:第一节沿革:“官渡,宋代形成,元代正式定名设县,后并入昆明县,地处省府城郭……”。“区名由来”:官渡古称蜗洞,系滇池东岸突起的一个小丘。4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居住,唐南诏阁罗凤筑拓东城后,置东都,便往返于此,取道水路,遂在蜗洞建渡口。宋大理国封开国元勋高方泰为岳侯,封地于鄯阐(今昆明),一生子孙世袭。至高智升时,在蜗洞筑城郭,置府第,建法定禅寺。元朝阿左梨创建妙湛寺,普祥撰《创建妙湛寺碑记》云:“……乡士大夫游赏缆船于渡头,吟啸自若,陶陶而忘返,故有停舟之赋,乃古拓东演习高侯之苗裔生世攸之所在也。”从此遂有“官渡”之名称。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始设官渡县,后废。
1956年区划调整时,置县级建置,以境内古镇官渡命名为昆明市官渡区。
演习:南诏官名。大府的主将称演习,副称演览。中府主将称缮裔,副称缮览。小府主将称幕撝(huī),副称幕览。
《昆明市志》第二分册(2002年8月第一版)第一章旅游景点第七节:官渡、义渡、民渡
【官渡】大都设于重要驿道过境处的江河、湖泊两岸,由官府置舟配备船手,专为来往官员及商旅渡运。如,昆明官渡(原官渡区人民政府驻地),古时称蜗洞。南诏国官宦御史由大理到东都(拓东城),必须走水路,从碧鸡关下,乘船横渡滇池,顺宝象河至蜗洞,取道石虎关(关上)入城。为了船舶的安全和官宦御史旅途的方便,当时曾大兴土木,修建成颇具规模的渡口,故命名为“官渡”,一直沿用至今。
【义渡】由地方士绅出资或由邻近村民捐资设置。对过往行人一律免收渡费,如南盘江的河头营渡口。
【民渡】由船工向来往商旅收渡费或在每年收获季节向两岸村民收取谷物作渡费。
官渡与义渡、民渡是相对而言的。
关于“蜗洞”:
《官渡区志》(1999年9月第一版)“序”:“官渡区历史悠久,是历史文化名城昆明的一部分……分布于电池东岸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区境内螺峰村等6处堆积如山的螺蛳贝壳,又叫蜗牛壳,即历史上曾称此地为“蜗洞”。
归纳一下:
昆明官渡地名,来源于古代“蜗洞”地名。
到了大理国时期,因为官船及官员往来于大理与昆明(鄯阐府)之间,需要从碧鸡关下到滇池,坐船横渡滇池,航行到蜗洞,再从蜗洞上岸,从驿道通过石虎关,进入鄯阐府,因此在蜗洞建设渡口,得名“官渡”-官方或官家渡口之意,地址在今官渡古镇。
元朝初年曾在此设置官渡县,后来被昆明县合并,但官渡作为地名保留下来了。新中国建立后,设置昆明市下辖区,根据官渡古地名,把本区所辖区域取名官渡区,驻地官渡镇(今官渡古镇)。
1959年,官渡区政府驻地搬迁到关上镇。2012年又从关上搬迁到云秀路官渡古镇南,基本上又回到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