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中国古代政治的“诸神殿”——历代帝王庙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9:11:01    

在北京众多的皇家庙宇里,历代帝王庙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地方:这里是明、清两朝祭祀 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及名臣的地方。在这里,既能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史,又能近距离地欣赏古代建筑与庭院。

中国的封建历史里,自古就有祭祀三皇五帝等古代贤君的传统,这个实践,也伴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及至清代时期,发展至“巅峰”,集大成于这所历代帝王庙。

历代帝王庙,也称帝王庙,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内大街131号,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始建,其原址为保安寺,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清雍正七年(1729年)重修。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 。

历代帝王庙是个群体建筑,单体建筑30余座。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的几座建筑有影壁、庙门、景德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正殿两侧有四座御碑亭和东西配殿。

在帝王庙庙门对面路南保存着一座东西长32.4米,厚1.35米,高约5.4米,须弥座、绿琉璃筒瓦硬山顶调大脊,壁心及岔角均有琉璃花饰的巨型影壁。

影壁

帝王庙的庙门为黑琉璃简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三间15.6米,进深五檩9.5米,单昂三踩斗拱,门旁有八字屏墙;大门两侧各开掖门一间。

庙门

门前正中原有三座石桥,左右两侧立有满、蒙、汉、藏等文字的下马石碑各一座,碑铭用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原立于旱石桥两旁,解放后移至门廊前,后碑身被砸碎,就地挖坑掩埋,仅存底座。1999年10月,挖出后经粘结立于原碑座上。

右侧下马石

左侧下马石

庙门前有木制三间四柱七楼过街牌楼左右各一座,正楼额书“景德街”,1954年拓宽马路时,连同三座旱石桥一并拆除,今已无存。两座牌楼后合为一座,现存首都博物馆。

进了帝王庙庙门的东南角是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钟楼。钟楼在东掖门内通道东侧,黑琉璃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顶调大脊,各面阔三间,旋子彩画,上檐单昂三踩斗拱,下檐一斗二升交麻叶头斗拱,内悬铜钟已无存。

钟楼

钟楼的东侧是东院,自北向南一次是神库、神厨、宰牲亭、井亭。

神库

神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祭祀贡品存放场所。

神库

神厨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祭祀贡品制作场所。

神厨

宰牲亭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是宰杀牺牲牺牲场所,也称打牲亭。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

宰牲亭

井亭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专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屋内为盝顶,中心露空,与井口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

井亭

东院的对面是西院,西院在清雍正朝以前是一座空院,乾隆朝初期曾在院内建房,乾嘉之际将西院分割为南北两院,中间以一条甬路隔开。西院门内在雨路东端迎门建有一座影壁。北院的南墙上开有东西二门,东门内建南向关帝庙一座庙西建东向祭器库五间;西门内建南向遣官房三间,其西又建斋宿房五间,为致斋所。

南院于北墙东端辟门一座,门内有东向的乐舞执事房五间,其西建北向的典守房三间。今仅存五间祭器库和五间乐舞执事房,后曾重修。其余各房舍及门墙均已拆除。景德广前庭的东南、西南两隅各有看守房三间,今亦不存

进入庙门后的第二道大门为景德门,

景德门

黑琉璃筒瓦绿剪边歇山顶调大脊,面阔五间26.6米,进深七檩14.8米,旋子彩画,单昂三踩斗拱。

旋子彩画(原)

旋子彩画(修复)

景德门

台基周边环绕白玉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

云山纹御路

景德门两旁卡子墙上各辟门一座通向后院。称为掖门。。

掖门

通过东西掖门来到景德门内,东配殿南边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2004年复建的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和神帛等。

绿燎炉

西配殿南边有一座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2004年复建的灰色砖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

砖燎炉

景德门内摆放的大鼓

景德门内

大鼓


进景德门后,北向甬路的东侧是东配殿。东配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面阔七间33.4米,进深七檩14.6米。

东配殿

黑简瓦绿剪边单檐歇山顶调大脊,旋子彩画,井口天花,单昂三踩斗拱,

东配殿

正中垂带踏步八级,阶下置鼎炉各二。

踏步八级,阶下鼎炉

东配殿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40人的牌位。西配殿现为“功在社稷、德协股肱 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展“

三皇五帝时期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

西汉三国时期

名臣表

西汉三国时期

唐代

景德门内,北向甬路的西侧是西配殿。

西配殿

西配殿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3,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


西配殿

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39人的牌位。西配殿现为“功在社稷、德协股肱 历代帝王庙从祀名臣展“

唐代


宋辽金时期

宋辽金时期

宋辽金时期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

元明时期

从景德门向北,过东西配殿后,迎面是一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

景德殿月台

景德殿东西两侧是四座御碑亭,御碑亭覆瓦原为绿琉璃,乾隆二十九年改为黄色琉璃简瓦。四座御碑亭十分精致。碑亭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四角旋涡分别雕有鱼、鳌、虾、蟹的图案,非常立体。

东侧为东南御碑亭和正东御碑亭。

正东和东南御碑亭

东南御碑亭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


东南御碑亭

东南御碑亭

亭内立”父子碑“,通高7.53米。

父子碑

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5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

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碑文,汉文。

正东御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

正东御碑亭

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合文。

《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

《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文

西侧为西南御碑亭和正西御碑亭。

西南和正西御碑亭

西南御碑亭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

西南御碑亭

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碑,通高6米。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文,汉文。

乾隆御制碑

正西御碑亭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间(1787),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


正西御碑亭

亭内立”无字碑“,通高7.83米。

无字碑

景德门向北,是历代帝王庙里最大的一个院落。院落正中,是历代帝王庙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其意是“敬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各对象上,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

景德崇圣殿

景德崇圣殿处于布局的中心位置。该殿是重檐庑殿式建筑,和故宫的太和殿是一个级别。大殿高21米,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标志“九五之尊”的帝王礼制。每个由宽深两个方向的4根柱子包围的空间叫做一间。间,不是尺度概念,它是建筑平面上的最低单位,建筑物大小就依间的大小和多寡而定。从商代遗址和汉代明器来看,中国早期建筑的开间大多为偶数,正中间必定是柱子,人只能从一侧进出。于是,后来逐渐改为单数。九间是等级最高的。

景德崇圣殿

正殿建在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大殿前石阶中有云纹石雕、上下曾列鼎炉各四。

月台。

鼎炉

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组成,它的彩画是金龙和玺。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

“报功观德

景德崇圣殿铺设的是专门为皇家烧制的地砖,也就是俗称的“金砖”。金砖给人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的感觉,其颗粒细腻、质地密实。这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在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其选料、烧制、加工均有严格的工序,铺设前还要经过桐油浸泡、表面打磨等处理。


大殿中共分七龛供奉了188位中国历代帝王的牌位,位居正中一龛的是伏羲、黄帝、炎帝的牌位,左右分列的六龛中,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

三皇(伏羲、神农、轩辕)

三皇,一说为历史时期,即“三皇时代”(公元前?年-公元前3077年),又意为人物合称,原始意义上的三皇是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后增补原始社会时期的三个杰出的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即燧人、伏羲、神农(即炎帝)作为“三皇”。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五帝:五帝时代的五位部落首领或部落联盟首领。因其伟大,被后世追尊为帝。指的是:黄帝颛顼帝喾

夏、商

夏14王,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禹,亦称大禹,姒姓,受舜的禅让而继位,夏的奠基者。

商26王,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王汤,商朝建立者,亦称成汤。

周(包括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东周,约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2年)32王。周武王,姬姓,名发,文王子。伐纣灭商,建立周王朝。

汉-南北朝

两汉(约公元前206年——220年),三国(220年-265年),东晋(317年-420年),南北朝(420年-589年)40帝

两汉18帝,三国蜀1帝,东晋7帝,南朝宋3帝,齐1帝,北魏8帝,陈2帝。

唐-辽

唐(618年-907年)、五代(907年-960年)、辽(907年-1125年)、宋(960年-1279年)38帝

唐16帝,辽6帝,后唐1帝,后周1帝,宋14帝

金、元、明

金(1115年-1234年)、元(1271年-1368年)、明(1368年-1644年)30帝

金6帝、元11帝、明13帝

景德崇圣殿的北侧为祭器库。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单眼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存放祭祀物品场所。2003年复建。

祭器库

祭器库

中国历史上共有460多位帝王,涵盖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的王和秦汉至明清时代的皇帝,庙中择优入祀188位,其中既有华夏—汉民族帝王,也有北方民族和不同民族血统的帝王。乾隆还就此帝王谱系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断言。它是中国古建筑宝库中的精品,更是吸引海内外华人祭祖炎黄、颂扬先贤、增强历史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文化场所。